挖掘人脉“黄金四法则”之一:等价交换

  白龙网认为,挖掘人脉,换位思考、价值交换是其一,地位姿态尽量对等是其二,对目标人脉了解充分是其三,最后一点是篇幅适中。做到这四点,实现“找人手到携来,结识稳操胜券”,不过小菜一碟。
 
  1.价值交换:让人愿意回应
 
  其一是换位思考。你必须第一时间把这件事以“对他有什么价值或机会”的面貌呈现出来,这样才对得起他用来回应你的精力和时间。不要让对方突然看到一个陌生人蹦出来单方面有求于他,那样人家的本能反应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无论他是什么人品或性格。不要觉得别人没有雷锋精神。换位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大把精力和时间来对陌生人有求必应。陌生拜访时,对方的注意力是相当宝贵不容分散的。
 
  是的,我对别人有诉求就必须能够吸引他:咱们结识,价值交换,可能双赢,岂不好吗?但我不止一次碰到过别人的无语诉求,套路大体如下:我初出校门,学业普通、特长欠佳、一无所有,主要是不想努力,怎样才能找到贵人可以提携我,让我走捷径抄小路?——那么请给我一个天降“贵人”提携你的理由。
 
  仔细想想吧:每个有成就、有地位的人都历经艰苦奋斗,虽说程度不等但他为此耗费了更多生命,他的时间只会比咱们这种新手更短也更少,从而其单位时间的价值当然也更高。那么,要他耗费宝贵余生的精力来提携别人,理由是什么?用什么来补偿?不好意思我是天秤座,对公平和守恒有一种变态的执着。
 
  人脉的基础,终究还是价值交换,无论你的价值是现货还是期货。无论眼下交换还是未来补偿,你都要有心理准备。
 
  如果对方对你说的事情实在不感兴趣或不需要,那么只剩一种情况仍能保证他给予你良性反馈,那就是他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你个人素质高,认为不妨多一个你这样的朋友。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甚至思维的外化,行文的准确和洗练程度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维素质和作者的头脑。但在现实中,许多陌拜者一上来就洋洋洒洒,天马行空;看似热情洋溢,实则不知所云。
 
  2.身份对等:仰望毫无意义
 
  换位思考、价值交换是其一,地位姿态尽量对等则是其二。
 
  如果国家元首造访别国首都,主人派出个市长前去接待就会酿成外交事故,至少生意是谈不成了。有位不曾谋面的前同事为写他的新书说要采访我,却派了两个语无伦次、口音歪斜的小助理过来干活,后果相当严重。
 
  简言之,对己方的描述不要让对方觉得双方身份差距过大,毕竟身处儒家文化的国家,人的阶层意识很难根除。追根溯源,是因为两千多年前,主张平等的墨家输给了主张不平等的儒家。
 
  直到今天,在很多场合中,双方差距过大是很难开启对话的;甚至在一些更为传统的地区和更为老派的机构里,双方级别只差半级也会导致级别高的一方拂袖而去。这种现象在儒家传统保留得更多的日本、韩国更为严重,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就非常罕见。甚至人死后也是如此。在美国阿灵顿公墓,士兵和将军的墓葬全部混排在一起,墓碑也没有豪华和简陋之分,这种景象和中国的许多公墓园区大相径庭。好在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总体而言这种等级意识也在渐渐淡化。
 
  须知一个人是多面而立体的,因此构成他的元素应该是多方面的。年龄、职位远不足以代表一个人。当这两样东西说服力不足时,就要果断拿出上司、老板、前辈、学长、平台、资源等元素为我们背书增信,把己方描述得更体面。试想,一个太监算什么,尤其某些朝代的文盲太监;但如果太监对大将传皇帝的口喻,用“朕”这个第一人称训话,大将再厉害,此刻也只能趴着听。
 
  实操中要注意的是:这站台的必须得对人家有些影响力,你不能抓一个你很崇拜但对方压根儿没听说过的。大多数人类的认知范围其实比你认为的窄很多。有时你搬了个救兵以为可以瞬间令他折服,其实对方一脸茫然。
 
  如果很不幸你的上司、老板、前辈、学长、父亲、娘亲、七大姑八大姨都没有可以唤起目标人注意的,而你的事情又十万火急,这时不妨去研究对方在社交网络上的朋友圈子,找到那种可以确定是朋友关系,同时又比较繁忙的,就跟目标人说你是他这位朋友介绍来的。
 
  人类本能一般是追求经济省力的。他直接回应,看你的事儿靠不靠谱不就得了。如果靠谱,不是他朋友介绍的也无所谓;如果不靠谱,谁介绍也白搭。但对于你来说,至少你的目标人有了反馈,而且正准备着倾听你的诉求!
 
  地位上尽量对等了,沟通姿态也得对等。你采取低到尘埃里的姿态,其实并不利于双方的顺畅沟通。《李翔商业内参》的主笔李翔就有过淳朴的总结:对付巨头的唯一要点,是“把他们当普通人”。换言之,你可以谦虚,但绝不能谦卑。知名社会学家刘瑜就说过:“人之初,性本贱,高贵的是少数。”这是普通人性的底色,和个人的人品道德无关。
 
  切记,在任何场景下跟任何人打交道,都不要激情仰望、真心崇拜,那毫无意义。要么以对等的姿态打交道,要么根本不要打交道。
 
  3.充分了解:让他知道你懂
 
  换位思考、价值交换是其一;地位姿态尽量对等是其二;尽你所能,充分了解目标人脉则是其三,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说话、沟通,千万别只顾着自己爽,一定要看对象。对于理性、冷静、务实的人,就别一味往上扑,后退半步,克制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尊重。
 
  而对于感性、热烈、务虚的人,就要适当地投其所好,探明初步的默契点再说。无论对待哪种人,初次沟通都不要随心所欲、热情过度。保守、谨慎,虽然缺乏个性,但至少不会出错。而玩个性,则非常容易玩脱了还不知道怎么死的。
 
  进一步,如果要联系思想家,像作家、教授,以及某些爱布道的企业家,切不可盲目膜拜或班门弄斧,而是要指出对其具体作品中具体细节的具体理解。一句话就是:你懂他。
 
  即便没有创业者或思想家的分量,多了解也绝对有好处。
 
  最后要提醒的是:懂他,并不代表要去挖掘他的隐私。过犹不及,教训沉痛。
 
  4.言简意炫:方便自己请先方便对方
 
  换位思考、价值交换是其一,地位姿态尽量对等是其二,对目标人脉了解充分是其三,最后一点是篇幅适中。初次联系,150字左右比较合适。我们应该避免两种情况,即:篇幅过短或过长。
 
  惜字如金的情况大家都很熟悉。随便来句——“你好,在吗?”“你好,现在方便吗?”挤牙膏一样坐等别人反应后再说下一句,很可能永远也等不到回音。
 
  如果是初次招呼,最好不要直接来条微信语音。按照认知科学原理,人若收到外有包裹含义不明的信息,大脑的本能反应就是焦灼。通俗地说:你看到微信上对方的语音图标和时长,却不知道这条语音包含了什么信息,必须点开听到才能知道;那么在你清楚地听到并理解它之前,你的大脑会不耐烦。
 
  此外,给生人发语音也是不妥的。首先,你们的关系还不熟,不可以那么亲近;其次,别人可能身处嘈杂环境不方便听;再者,语音承载非结构化内容,理解起来更费劲;最后,发语音明摆着是要方便自己、麻烦对方,会被视为没有礼貌,甚至轻视对方的恶劣行为。
 
  因此,无论你拿到的是微信,还是手机号,请尽量优先发送文字,因为这才是麻烦自己、方便对方,含有致敬的意味,也体现你的修养。拿到手机号直接打电话更是大忌,不仅明摆着“我懒得管你是否正在开会、开车、开派对,而且很有直接人侵他人私人空间的意味。
 
  很多朋友都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向目标人传递某个信息,如果发文字,人家很可能不看;但如果打手机,人家就一定得听。我很想问问为什么,是因为你的声音甜美磁性,还是你相信说比写表达得更清晰?
 
  实际情况恐怕正好相反:大部分人是视觉动物,只有少数人是听觉型的。你发文字人家一定会先看了再说,至少扫一眼,了解个大概;但是你打手机,人家为什么一定会听?99%的陌生来电我都不接或直接挂断,还有1%我会在2秒内挂断,相信极少有人能在2秒内展示出事情的亮点。而且我最关心的根本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我的手机号码你是怎么得到的,嗯?
 
  另一方面,接二连三对人进行信息轰炸显得更为可恶。
 
  所以,就150字,就发一遍。集中表达一个诉求而不是同时表达5678个,如果必须表达多个诉求就请把段落分开。内容包含5点:你是谁,有什么事,为什么找他,对他有什么价值,需要他当下做什么(即便只是表个态);清晰、明确、具体而不泥于细节,方便他作出一个最初步的判断,也让他感受到你在好意帮他节约时间。如果一周内没回音,那么最多再发一次;因为只要渠道正确,“他太忙了没看到”多半是我们给自己的心理安慰。
 
  听科尔尼的高层说过:在国际顶级咨询公司,一页PPT所呈现的信息,必须达到即使作者不讲,而读者看后,17到20秒钟内全部理解的标准。正常人的注意力集中一次只能持续20秒,没法更多。像我这种200秒钟都让人看不明白的,直接炒鱼鱼。综合以上,价值交换、身份对等、充分了解和篇幅恰当,就是我们搭建沟通桥梁时,不犯错误,规避掉系统性风险的“黄金四法则”。
 
  在白龙网看来,商业问题没有外交问题复杂,巧舌如簧能够争取的空间不大。在不犯错误、表达清楚的前提下,对方是否回应最终取决于事情本身是否吸引他。如果不回应,就等于是说:我不需要,或我没兴趣;那就不要霸王硬上弓,硬上弓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