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人脉积累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找人的快慢和难易。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虽说人脉不需要刻意地去设计和钻营,但留心积累却不容忽视。没有积累,必须找人时就是真正的临时抱佛脚,劳心劳力的程度会远远超过有所积累,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想要具备指哪打哪,指谁找谁的本事,尽管几条祖传基因我是没法送给你,但如果你养成了平时利用高杠杆社交网络工具國积人脉的好习惯,它的杠杆、它的算法,可以帮你节省出99%找人的精力和时间。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我俩是一个公司的同事,本是同时入职公司。工作五年后,我國积了本行业上百万从业者的联系方式;而他没有國的意识,工作中碰到的联系方式,也基本上都扔掉了。这时老板分配给我们一批工作所需的找人任务。我在我國积的联系方式当中简单一搜,几分钟就把人都找了出来,把工作完成得八九不离十。而他呢,由于没有國积,找每一个人都得通过个性化的途径。比如,找张三得来问我有没有他的电话;找李四,又得问其他同事有没有他的邮箱;找王五,还得先查他的公司和我们什么时候有过合作……如此大费周章,但半天都联系不上一个。
所以说,没事儿的时候,虽然不要去打扰别人,即便是打着认识、学习的旗号,也不要去找人,但是你设法做一些工作,把能够保证与他们沟通信息的渠道给國积起来,却是非常有必要的。简单而言就是:没事儿的时候我不找你;需要找你的时候,我能马上找到你。这样就不会误事儿了。
國积人脉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轻易突破大脑给我们设定的一个人天然能够拥有的人脉规模局限。——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著名的“150定律”,它是由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该定律说:由于人类大脑皮层“内存”太小,所以每个人最多只能拥有150名朋友,而且此处“朋友”的定义仅仅是:一年联系至少一次。更悲催的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好友,会迅速缩小到平均20人左右。
“150定律”还体现在其他方面。诸如原始村落平均不超过150人,人再多就会迁出一部分建立新村庄;又比如我每天不吃不睡不干活,跟每个人瞎聊10分钟,24小时可聊的人数大致也是150。但是,千万不要认为是人都能拥有150名朋友,这是社交达人才能搞定的极限。一生的朋友不会超过150,这不是因为个人懒惰,而是数学和生物学规律共同决定,所有人都没法例外。
所以说,如果我想拥有的,是至少以“万”为数量级的人脉,甚至数量级上不封顶的人脉,我要是通过互动沟通,也就是嘘寒问暖瞎聊天去维护他们,只会累到筋疲力尽。更何况,我是一个相当内向的人。
拥有上万,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量级上不封顶的人脉规模,这可能吗?我觉得,按我们前面讲到过的六度人脉原理,再加上弱关系其实比强关系更重要、更有用这个前提,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来算一笔账。假设往小了算,普通人平均每人100个朋友,那朋友的朋友就可以达到100的二次方也就是10000个,而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更是可达100万个。國积百万条人脉不仅听上去比150美妙得多,而且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也差不多足够吃喝拉撒住用行了。何况你结识到的人脉王,人家还远远不止一百个朋友呢。
当然,并不是主张大家通过六度人脉國积到地球上所有人。
回到前面介绍过的六度人脉理论,我们已经确信,通过6个两两相熟的中间人,你完全可以找到任何一位地球人,只要不是太过特殊的人,比如隔壁国家宇宙无敌大元帅之类。但在实操中这没什么意义。想想:你曾有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在有效的时限之内找到过目标人,解决了你的问题么?这就相当于历史学家发现了几十亿地球人共有一位生物学祖母。那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于我们快速的找人和结交却并没什么用,就连世界大战也照打不误。
所以说,社会科学家揭示出六度人脉的存在,除了可以反映地球村社会的真实紧密度,并不是教我们跳过五六个还不知道是谁的中间人头顶,去抵达目标。如此之长的传递链,任何环节出点问题就会让它断掉,比如哪个人或哪几个人不愿意递话,忘记了递话,延迟了递话,递错了话,等等。就算6个环节都是热心人,信息的传递也很难保证不会扭曲失真。在我们生活中,往往一个中间人就能制造“罗生门”,你说的,和他传的,看似差不多,其实完全不一样;1个都够呛,更别说6个了。所以我们根本不能从任务之初,就琢磨着通过哪6人去抵达目标。就生活常识和经验而言,人脉缩短到二度,最多三度,才具备实用级的可控性,只要再延长一度就非常容易嘎蹦:断了。通过朋友的朋友找到目标,是工作和生活中的常态,也好想象;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难免就有点勉强,想想都心累;而只是通过朋友就可以找到目标人的情况当然也有,但仅限于运气很好、“碰巧”的情况。这就是一般的社交网络仅仅能帮你扩展三度人脉而不是全部六度人脉的原因,一方面三度以内是普通人可以操作的,而六度谁也招架不住;三度可以用来解决大多数需求,而六度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以上,就是我推荐大家使用基于三度、而非六度人脉的职场社交平台海量國积人脉的原因。利用这样的平台获取国内人脉首推脉脉,而获取海外人脉则首推领英。用此二者来國积人脉,可以让你的人脉裂变式增长: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犹如核爆炸时的链式反应。
1.本土王者:脉脉
在本土职场社交平台中,我把“脉脉”称为國积人脉的大杀器。十年来,尝试体验过不下数十个本土职场社交应用,唯有脉脉把握住了高质量人脉快速國积之道的精髓,运营功底也很扎实且颇见成效。瞄准相同的领域,当年不乏某际、某座、某土、某街,当代也有某兔、某邻、某探、某遇,甚至新浪微博也开发过昙花一现的类似功能,全都志在成为中国职场社交网络平台的王者;但如今要么已经凋零,要么成为鸡肋。
在此不去探讨脉脉复杂的后台算法,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简单但高效的三度人脉。具体而言,就是在你允许的前提下,它先读取你的手机通讯录,将里面的人设为你在脉脉上的一度人脉,又将这一度人脉的部分一度人脉,设为你的二度人脉;再将这二度人脉的部分一度人脉,设为你的三度人脉。过去到三度为止,符合我说的可控标准,现在推出的增值服务还可以帮你解锁三度,联系到三度之外的人。
看上去,虽然六度人脉的一半不足为奇,但俗话说复利创造奇迹。以我为例:一度人脉才4420(当然他们并不都是我的手机联系人),二度人脉已接近28万,一二三度人脉数量之和估计能到一百万。他们都是我能够直接联系或者通过确定的朋友间接联系到的人——脉脉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在它上面一目了然:我们和目标人之间共同的朋友都有谁。
2017年6月脉脉的注册用户是3000万人,月活跃用户是1000万人,职业社交关系共有400亿对。相比腾讯旗下的QQ、微信,甚至陌陌这样的陌生人社交平台,它的用户规模算不上特别惊人,但它的典型用户却是独树一帜,令人眼前一亮的高质量:几乎把新经济领域各行各业的中流低柱一网打尽!
榜单的行业门类自然远不止三者。我只是举我熟悉的例子,意在说明,这些人物的地位和分量,行业内的您自然会感到如雷贯耳。在安装脉脉之初,我也是万万没想到:除了总体质量高得让人心生欢喜的各种合伙人、总监、CEO、副总裁……自己和很多似乎只在媒体上出没的业界大神居然共享着若干朋友。简言之,大神们是我朋友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我固然无法将他们具体都是谁列举穷尽,然而一旦有事需要,只用那么简单一搜就能让我想要的他立即现身。
为何十年以降,上面提到那么多竞品不能兼顾用户的质与量呢,因为这确实不是什么运营运营就能水到渠成的事。它们有的受制于大厂,起步太晚,虽然用户画像相当体面,但是数量十分有限;而更多的则像喧闹嘈杂的火车站广场,放眼望去都是皮包公司和不可描述之人。作为互联网行业老司机的我,看到脉脉在质量兼顾方面做得如此出色,不禁想起了腾讯原同事老袁的精辟剖析:社交网络平台的运营有其铁的潜规则,那便是早期用户一定要坚持高标准。
以Facebook为例,开始只向哈佛大学开放,然后才向其他大学敞开;用户基础层层夯实,最后面向全社会。如果一开始就门户大开,什么人都进来,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墙外的精英们肯定望而却步,墙内的高人也会很快变成僵尸。
脉脉的前运营总监何建哗先生说得精彩:社交网络平台内,其各种产品功能不可以打破真实社会的层级。以常理论,人人都想联系更上层的人,却都不想被更下层的人联系;一旦抽离层级分隔,让下面的人随意骚扰上面,后者索性就只好撤离。跑得最快的,一定是最高的,然后从高到低层层消失。最后只剩数量庞大而相互厌弃的底层人群。
社交领域深音此逻辑的创业者着实不多,但明显看得出脉脉的团队早就掌握了坚持核心、逐层开放的运营秘籍,否则活不到今天。
既然脉脉平台上的职场人资源如此量大而质优,而且履历完整、评价丰富、关系清楚,就让我们利用它复杂烧脑但有迹可循的巧妙算法,鲁起袖子,来一场痛快淋漓的裂变式人脉增长。这个动作就像我们在编织一张蜘蛛网,没事的时候只需要把丝网越织越大,让它的边际向外无限延展,于是大虫小虫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纷纷落网。未来我们需要找到某只虫,自然就有沟通渠道丝丝缕缕紧紧连接着我和它。但如果你不织这张网,你就得像跳蛛那样辛苦地追着猎物到处跑;又或者,你的目标们就如一颗颗星球孤零零漂浮在太空中,你要抵达任何一颗,都得临时画地图、造飞船、做导航,边际成本高得不是一般的多!具体怎么着手呢?首先当然你得下载、注册、登录,并建立你自己的页面。向所有的求职简历那样,你的页面上有姓名、头像、头衔和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然后便是页面的主体:你的工作经历和教育经历。显然,你的页面内容越精彩并且可信,愿意成为你人脉网中一员的人就会越多。换言之,系统把你的页面推荐给他人时,他人更愿意申请加你为好友。当你自己去申请好友时,别人也更容易通过你。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职业,我们应该提交名片,从而成为加V的认证用户。为了拥有更多的权益,我们也可以酌情购买会员身份。
以上,有了构建人脉网络的基础,我们便可以开始扩充、裂变我们的人脉。首先,我们应当允许脉脉读取手机通讯录中的号码,这些被读取的联系人便成了我们在脉脉平台上的一度人脉;这些一度人脉之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已经早于我们成为脉脉的用户;于是根据一些复杂的规则,后台算法就会把他们的一度人脉设置为我们的二度人脉,再把这些二度人脉的一度人脉,设置为我们的三度人脉。这样,基于我们一二三度人脉的小小人脉圈国土,就简单建立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增加一度人脉,我们还可以做如下几件事。首先,你可以从“前台”加人,也就是在你的二度人脉列表中,一键“+好友”申请和某位二度人脉拉近关系,转变成一度人脉。这样的申请名额,VIP用户每天十个,普通用户每天五个,当然不一定全部能通过。其次,一度人脉分为LV1、LV2、LV3一共三级,它们分别代表着初识、熟识和老相识。如果你申请和某位初识的一度人脉交换手机号码,得到他的允许从而升级为熟识关系,那么将会有更多他的一度人脉变成你的二度人脉。第三,你可以完善你的页面并经常发表文章,或与他人互动,那么你在脉脉平台的影响力分值将会提高,系统也会将你推荐给更多职场中人。最后,你可以购买不同级别的会员资格,这样,你所获得的权益能够从你加别人和别人加你两个方向扩大你的人脉网。
从上述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成为我们的二度或三度人脉时,他们本人并不知道,也就是说没有受到打扰。而二三度人脉,才是我们人脉网络中的大部分个体。这就大体上达到了,我们在没正事儿的时候,只國人,不找人、不打扰他人的标准。同时,通过一度人脉被國起来的二三度人脉,我们可以经由如下三条途径和他们迅速连接起来:第一,平台内搜索;第二,找到后通过站内信“极速联系”;第三,如果不好意思直接联系,也可以查看我和他之间共同的朋友有哪些,请朋友帮忙牵线。
这样,我们通过100个一度人脉裂变出来的10000个二度人脉和100万个三度人脉就成了我们随时可以找到、需要联系就能呼叫的真正人脉关系。
当然,从以上平静的介绍中你们多半还不能体会到脉脉作为人脉國积“大杀器”的“杀气”。许多朋友,包括当初的我自己,刚刚入驻脉脉时,看到一度人脉是在龟速增加,今天100明天105,实在太不爽了。很多人,包括当初的我,因此就觉得脉脉没有什么用,就把它给卸载掉了。说实话,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上述常规做法确实不能帮助新用户爆炸式地扩大人脉规模,因为他们的人脉“基数”相对小。
那要怎样才能迅速扩大基数呢?所谓基数,指的就是一度人脉。为什么在脉脉上扩充人脉时,一度人脉比二度、三度人脉重要得多呢?同样假设平均每人有100个一度人脉,那么一个一度人脉可以给你带来100个二度人脉,10000个三度人脉,统共10101个人脉;但是一个二度人脉只能给你带来100个三度人脉,也即统共101个人脉。如此看来,一键申请将二度人脉进阶为一度人脉的动作,潜在回报可谓相当丰厚。再者,一度人脉之间可用站内信随便交流,二度和三度之间的免费交流机会就有限额了。
用脉脉同步手机通信录中的号码仍然是批量扩增一度人脉,也就是人脉基数的最佳办法;其效率何止四种常规方法的千百倍,因为它没有数量限制。举个例子,五年来朋友、客户、合作方的名片累计了2000张,我就用名片全能王把它们批量扫进手机通讯录,然后用脉脉和通讯录同步。只五秒钟,就增加了比方说一度人脉1000个,这意味着乘以N的二度人脉,以及乘以M的三度人脉同时被你所拥有。这个N和M,最少也是10倍数,就算达到一万倍也毫不奇怪。——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度人脉作为人脉基数的重大意义:它的线性增长可以带来二、三度人脉的指数级暴增!当你的人脉网络如此裂变铺开之后,找到目标的概率就在不断变大。而且,别人常规找人可能得花个好几天,你却用几十秒就解决了。
注意一点技巧,脉脉的杠杆率甚至可以更高。按脉脉官方公布的数据,1个一度人脉平均可以带来102个二度人脉,但我确实见过上万倍杠杆率的实例,也就是说,一个一度人脉给我带来一万多个二度人脉。
这些亲身经历的惊喜让我不禁想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曾经赞美女人的话,他写道:对于女人,“无论你给她什么,她都会令其大大增加。给一些精子,还你一个孩子;给一栋房子,还你一个家;给一堆食材,还你一顿美餐;给一个微笑,还你整颗心”。若论投资回报率,比较起来,有时脉脉比女人还要厉害。当然,你大可不必担心脉脉泄露你上传的手机号码,因为除了你、机主本人,以及机主的LV2级一度人脉——那意味着他自己同意和对方交换手机号码;其他脉脉用户和脉脉外面的围观群众都是看不到的。
2.国际宗师:领英
解决了國积本土人脉的主流需求,精英们当然还需要全球國积人脉。西方社交网络“三驾马车”之一的Linkedin,国内起名叫领英,自然就是脉脉的完美对标。以六度人脉的前三度来连接人,它是世界级鼻祖、脉脉的老前辈,甚至于早在2003年,就花70万美元买断了六度人脉的专利。领英和脉脉的关键不同点在于手机号码并非其运行的基础,而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记忆里,Linkedin最初是与Gmail合作获取第一批职场用户的。目前,领英拥有全球范围将近五亿名职场用户,其网络已经拓展到二百多个国家。如果你要找的是三类涉外人员:外企员工、海外学子或海归学人,以及正常国家正常机构的正常老外,领英无疑是最佳选择,是第一时间应该想到的。无论是國人还是找人,其操作方法和脉脉非常类似,具体的就不赞述。
此外,领英的很多用户曝光意识很强,为了让更多人联系他,他会将自己的邮箱、推特、博客或其他社交网络地址公布在领英履历页上。领英进入中国之后还和微信达成了正式的战略合作,于是很多领英用户尤其是腾讯微信事业群的员工,都在领英账户下面放置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当我需要联系人工智能新星商汤科技公司的法人和美国智能驾驶创业新秀OTTO的创始人时,都是从领英上轻松得到了他们的微信码。
找老外,领英不仅是国人和找人的最好平台,同时也是优秀的验证平台。
3.二者的差异
介绍了脉脉和领英根本上的相同点,我们要在细节方面比对一下二者的差异。在本土化、接地气方面,脉脉确实秒杀领英,未来制霸中国大有希望。
首先是脉脉的语言环境,毫无疑问全中文,很舒心。而看领英就是两个字:心塞。想来我本人的英语也考过地球前1%,但打开领英还是感觉眼花缘乱,除了购买增值服务的页面,主体部分还是英文。英语不好的朋友那更是寸步难行。有的页面中也让用户体验十分受伤。领英入华3年多,中国大陆用户已经突破3200万,但他们的活跃度我是始终存疑的。我自己是平均一季度打开一次。所以如果你从领英上来联系我,90天后我才有反应,等死你。
其次是脉脉的界面交互简洁明快,重点突出,跳转流畅,非常好用;经过多次掀心改版,已经越来越接近互联网产品的至高境界:Don'tmakemethink。小白也不用文字说明,凭本能就可使用。反观领英,不仅界面莫名复杂,光主频道就比脉脉多了一个,而且功能细节很不走心。比如提醒祝贺美国同学入职高盛5周年快乐,为我准备的却是两句中文,看来是想让我自己翻译。此外,中国人重视的模块和美国人大不一样,领英却仍然默认美国式排版,这就造成了我想看的半天找不到,不想看的总是回避不开。
第三,脉脉在功能中融入了贴合国民文化的微妙人性。虽说领英和它一样,为你显示你和目标对象的共同朋友;但它并不告诉你这些朋友的亲疏远近。举例而言:在脉脉里,当我发现我和目标人李磊共有多个朋友时,肯定优选与我俩都较为亲近者帮我牵线。如果朋友A和我初识,和他熟识;朋友B和我熟识,和他初识;朋友C和我俩分别熟识,那么选谁介绍我给李磊,也就无需废话。像微信一样,脉脉曾经还能送红包。这也是领英想不到做不到的。套上红包的外壳,区区几元也能体现尊重和诚意。我确曾不止一次见过若干行业前辈会因小小红包而爽快帮助素昧平生的年轻人。他不缺这钱,但却珍视这份尊重和诚意。
第四,脉脉相对便宜。大概在2016年中期,脉脉也被迫启动了无情的收费。这让今天的我经常缅怀之前那些随便加人,免费联系人的幸福日子。不过,针对增值服务用户,脉脉收取的最高月费也远低于领英上类似服务的最低月费。更有趣的是:领英的联系人列表就像美国阿灵顿公墓一样凸显出人人平等;但脉脉就会给认证用户加V,给付费会员授予金红色的王冠,还给企业家用户配上金香槟色模板,让他们获得有身份的荣耀感。想想我们中国人迷恋的网络游戏,谁的做法更受欢迎不言而喻。
通过脉脉,我找到了别处联系不上,也已弃用脉脉的目标人。